加班、下班、休息娱乐……当我们每天生活在这几个听起来不那么诱人,但却货真价实的情境里,要打破乏味的平庸,美食可谓必不可少。而且,细心的你或许发现,外卖,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美食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啦。
叫个外卖,换个活法
键盘、屏幕、鼠标、EXCELL、WORD、PPT……纠缠在这样的加班空间里,肚子早已唱起了空城计。这时候,一大波美食也许就是拯救你的最好方式了。不是口味太过一般般的小饭馆,也不是毫无营养、徒增肥肉的洋快餐,精致的餐盒里面装着的是比家还贴心顺口的味道……加班原来可以这么美好啊!
好不容易休个周末,打算去公园野餐?紫菜包饭、三明治面包之类的吃食实在太马虎敷衍了,完全不符合你们一行注定高大上的气质对不对?那就提前订几份好味、保温,又方便携带的高级外卖吧,不必操心出行前早早起床做饭,也不必担心怎样装盒,或者野餐后的杯碟如何收拾,直接送到野餐地……轻轻松松玩好无负担。野餐原来也有这样的享受……
更别提每天下班回家,面对厨房柴米油盐的大眼瞪小眼了,锅碗瓢盆一顿响,一个半小时后准时开饭,此时你显然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好在有外卖拯救你,手指轻敲几下键盘,外卖小哥准时把带着关切味道的美食送到面前,保准你见它比见谁都亲。如果恰巧本身你就厨艺欠佳,是枚假厨娘,那么朋友来家里小聚,就更要新鲜出炉得的精品外卖来救驾了……
放在几年前,去哪吃饭似乎还是个绞尽脑汁的事情,翻杂志、问吃货求得一地,然后设计路线、驱车前往。但现在,精品外卖的兴起让你再也不必经历繁琐的过程,轻松地用手机下个单,美食分分钟就送到面前,看起来实在是省时省力之选。
不得不承认,“叫个外卖”,早已不是粗糙简单的果腹选择了,它正在为我们忙忙碌碌的生活点亮一些新的幸福感呢。
叫外卖?自己做?算账出真知
尽管“精品”、“外卖”看起来都是让人花钱的词儿,然而让我们做一个计算,来看看自己做饭,真的比选择精品外卖更省钱吗?
首先是勾勒菜谱的时间,荤素搭配是必须的啦!然后去超市选择食材。对,做饭自然是食材不能缺东少西,因此每样都得买点。至于“食材能存放多久”这么心塞的问题我们姑且不做考虑。然后是回家烹煮食物。水电天然气都是小钱,重点在于,那用来做饭的一个小时明明是奢侈的休息时光啊!更别提饭后还要洗碗了……嗯,单身王们还要另外考虑做多少菜的问题。《一人食》拍照很美,做起来可是真心难,做多了又难逃浪费的命运。
这么看来,选择精品外卖明明就是宠幸自己的行为。它省时省力,又并不会太贵。更别提当食物打动你的胃时,那个从心底冒出的声音了:“果然真心比自己做的好吃啊!”
于是,当传统的锅碗瓢盆越来越难以满足今天的生活节奏时,外卖,尤其是高品质的精品外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变迁。
生活方式变迁背后的外卖大战
如果是外卖常客,就很难不关注美食外卖领域,它简直就是与生活最息息相关的事儿了。2014年堪称是几巨头分瓜市场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善于物流的大咖京东领投的“到家美食会”覆盖了北京市及上海市的核心区域;阿里上线淘点点意图再造一个o2o模式的淘宝;百 度在5月低调上线外卖App;大众点评则在接受了腾 讯的两轮共计12亿美元的投资后,以8500万美元入股外卖平台饿了么。
看起来有点群雄争霸大戏的意思吧?然而大咖们的动作虽然强势有力,却也因家业过大,没有同用户直接对接,导致无法照顾用户的体验。因此短暂不到一年之中,在2014年的年尾就频频出现“饿了么被立案调查、淘点点被责令整改”等新闻,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外卖平台商家卫生、菜品质量等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相应服务环节做不到位等原因。
但假如把视野收一收,则会发现一些身处在大环境之中,却没有疯狂追求利益增长、始终保持品质的精品外卖。经营了五年的品牌“哥们儿de小馆儿”(下称“小馆儿”)就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五年里它从店主一人采购、接订单、菜品制作、配送等环节的单打独斗,完成了拥有两位合伙人、开设中央厨房、多家送餐中心、覆盖北京五环内送餐区域(以及回龙观、天通苑、亦庄部分地区),并且保持高口碑的华丽转型。
如果从互联网思维来看,它的确走得不够快,同样的外卖品牌在一年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里,就以病毒营销博得了不少资本投资。但不同的是,“小馆儿”一直在稳扎稳打,使得它没有那些营销品牌后续无力,短时间内就出现负面新闻、下滑势态的现象。而这,或许才是大时代之下,精品外卖一条能走得长远的可行之路。
美食必须“走心”
现在我们总在谈互联网时代。这话题乍听起来有点大,离生活有点远,然而事实上它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被互联网思维改变着,比如动辄谈数据流量、论病毒传播,人人都成了互联网狂欢大军的一员,消费着彼此。企图在人们的眼球中谋求商机,得到平地一声雷带来的利益。
然而,这真的是正确、可敬、能长存的吗?我们不论太远,只说说今天聊的外卖这一寸疆土。放眼望去,这两年外卖市场上有多少个品牌迅速成为话题营销事件?这里面的操作手段无外乎所谓“兵出奇招”,起个低俗的名字、搞个高冷的噱头等等。一瞬间坐拥大量粉丝,大家带着看热闹的心态而来,带着看过热闹的心情而去。东西不好吃、粉丝会流失?没关系,换个项目继续炒,把食客当作看客就好了。
但让我们纵向来看,如果不是本着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哪个餐饮品牌会真的持久呢?别谈什么营销理念之类冰冷冷的词汇,数据摆在那里是理性的,但这世界总还该存有一些以温情见长的事物。这里仍旧拿“小馆儿”举例吧,上一章节里的数据是列给一切属于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的人看的。人们在这里,规则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但在做到那些冷硬的规则的同时,小馆儿几年来更是以柔情的料理之心取胜。
“五年,手机24小时开机,休息不超过20天,行车里程超过26W公里。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各平台回答问题超过60条,会议超过一个。”“小馆儿“的主人之一贾欣发的微 博让人挺感动,打从做“小馆儿”第一天起,他想的就是怎么让热爱美食的人吃到真正好的食物。他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一道菜从出锅开始,它最美味的生命只有5分钟。”也就是为了这5分钟,他没日没夜地琢磨。
烹制食物至什么程度能保证外卖被带到客人家中后,保持最好的口感?不同的菜式以怎样的装盒才最完美?保温如何做得更好?订餐平台设计成什么样是让食客用着最舒服方便?这些问题如今说起来容易,真正的操作却绝不是嘴上谈谈那么简单。
于是到今天,“小馆儿”拥有数十人的团队、在北京城内开设了多家料理配送中心,以期让食物能以最完美的状态被享用。这些方法都不是当下时代意义上“聪明的”,甚至称得上有点“笨”——为什么不搞些热门话题、笼络网上的大V,明明费用少、见效快。但这却也正是小馆儿最诱人、最值得被推崇的原因之一,它的主人们想把生意做好,但比此更重要的是把食物做好,毕竟这兵荒马乱的年月,总要有人去做那守护我们胃和心的角色吧——
尽管它没扮演高大上情怀,只是朴素地做好每一道菜,但它来,你就很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