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经过2014年沪深股市的蓝筹行情,市场中的有识之士有这样一种思考:主导中国资本市场的基本矛盾是否正在变化?沪深股市的表现又透露了关于这个国家未来的什么信息?
此前经济增速方向主导沪深股市中长期趋势的传统理论思维,被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蓝筹行情所打破,这其中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这一转变?又是什么在支撑着沪深股市与中国实体经济增速的脱钩?
我们发现,沪深股市的阶段性与中国决策层推进改革的阶段性十分匹配。2014年大部分人对于改革都是在欢呼、激情中度过的,股市亦处于与之相匹配的暴涨的激情期,我们甚至发现,以2014年7月29日“周永康大案”为标志,上证指数正式摆脱2000点箱体,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上涨了近70%。这或许并非巧合!
2014年沪深股市阶段性与改革阶段性的匹配,为我们把脉后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视角,即如何站在政 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本轮行情,本轮行情到底能够走多远?
有别于传统经济理论,本文将从政 治的高度、历史的厚度、经济的深度全面解剖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行情纵深,并展望未来行情走向。
我们预期,与改革从激情期进入理性期的阶段相适应,2015、2016年期间,沪深股市将进入牛市整固和分化阶段;
2017年前后,在中国实体经济在高质量的基础上真正触底回升后,在注册制和国际化的集中冲击基本结束后,沪深股市将有望进入高质量长牛慢牛阶段。
当前沪指在3000点-3500点的宽幅震荡行情,是改革进入理性期的前奏表现,究竟沪指何时能够突破这一箱体,取决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与成效。
政 治上看,当前的改革主要还是以政府推动为主,经济结构的调整重在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从理解上一致、从行动上及时,从结果上有效。好的政策,不因对策而走偏、变形,不因腐败丧失资源配置的公允。以此为前提,改革才能真正凝聚全社 会的信心与调动多种经济资源的参与,才能释放出第二次改革的红利!
经济上看,此轮蓝筹行情的发起不是简单的风水轮流转,而是有着深刻的宏观政策背景,主要聚焦在本届政府对于传统消产能的态度和策略与此前有较大不同,令传统产业为代表的蓝筹股有了估值提升的可能;而且全面深入改革的大背景要求以国企为代表的蓝筹应是国企改革的重心,通过证券市场提高估值,将十分有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际。
资金上看,中国城镇家庭资产在近五年中已经过两次变迁,目前正在发生第三次变迁。随着2012年展开的购房限购,家庭资产的配置已由高速增长的房产资产,向固定收益理财资产转移,但2014年下半年,居民家庭资产开始转向股权配置,成就了股市单日万亿成交金额。在未来二到三年,居民家庭资产中股票的配置将由2012年的3%上升到6-8%,这意味着,随着注册制推行,至少还有30万亿的储蓄资金还将流入股市。
不论是从政 治前景,经济策略,还是资金支持上看,始于2014年下半年的本轮行情都有极为广阔的上升空间!
我们认为,应该站在法治与创新的社 会大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本轮行情的时间和空间,并且沿着这样的战略思维来挖掘中长线投资机会!
2015和2016年的龙头板块会是“中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蓝筹股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是金融地产,另外一个是传统周期蓝筹,或者叫旧经济周期股。
在未来五到十年的龙头板块会是“长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在目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以国家安全和军工为代表的一个中心。随着美国重返亚太,国际局势进入了非常显著的战略震荡期,这是冷战结束后少有的。“两个基本点”:以制度红利和大农业农村为“两个基本点”。
目录
沪深股市迎来怎样战略机遇? 1
一、政 治风口:在法治与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对沪深股市还有更高的“战略期盼”! 2
二、改革风口:唯放权换取市场化是股市业绩的基石! 2
1、经济转型战略与反腐、改革同步推进 2
2、反腐背后的经济考量 3
3、“中高速增长”的战略底牌和制度框架! 3
三、国策风口:两代领导人治国策略差异,催生蓝筹大行情 3
1、消产能“变堵为疏”催生蓝筹行情 3
2、估值再平衡后创业板有机会 3
3、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之嫌,需要推高国企估值 3
四、经济风口:股价脱离了基本面?肖钢为什么要讲这番话! 4
1、看待股市与基本面是否相符,应该朝前看! 4
2、对法治与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的信心决定即期价值向预期价格靠拢 4
五、资金风口:还有30万亿资金要进股市! 4
1、30万亿的储蓄资金“大搬家” 4
2、降息仅盘活间接融资的观点显狭隘 4
3、本轮行情未来的流动性前景相当广阔 5
六、投资策略:在法治与创新的大时代中如何选股——军工、农业、金融、地产 5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
2、纵横战略“风口”下会飞的都是“大猪” 5
沪深股市迎来怎样战略机遇?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站在上证指数3000点之上,再回首,是恐高、还是惋惜?昂头望,是迷茫、还是坚信?
中国沪深股市从来都与中国的政 治、经济改革紧密相连。
2014年作为法制与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尢其是以2014年7月29日“周永康大案”为标志,上证指数正式摆脱2000点箱体,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上涨了近70%。
从政 治高度讲,沪深股市2014年下半年的飙升,既不全是流动性涌入使然,也不全是“沪港通”的激情,而是对深化改革前景的坚定信心!
这种信心,你从经济数据或公司基本面找不到答案,从央行调整的利率水平也找不到答案!
三十五年来,中国政 治经济改革主要还是自上而下以政府推动为主,但在改革获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形成了诸多既得利益群体,甚至得到了“历史形成的制度”加以保护。
因此,所谓改革的阻力本质上是制度改革难以推进,或因“下有对策”而令新政策走偏、变形,或因腐败丧失社 会公允与不信任感加剧。
这是法制与创新时代主政初期最为关键要解决的问题。
政令不出中南海,什么都干不成!
不能建立起社 会对改革的信心,就什么事都干不好!
因此,改革权威与信心的建立,促使首抓治吏反腐。
或许你会问,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与改革,哪一年不提?但历来是“上热下冷”,改革的政策是“鸣鼓不进”、利益的争斗却“鸣金不退”,改革的内生性动力不足,社 会信心难凝聚,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进度一直在缓慢向前。
但我们要强调的是,周永康被调查,意味着反腐没有什么“不敢碰”!
这空前凝聚了社 会对改革的信心,也以极大的威慑力,改变着执政党的执政风气与改革效率,建立了改革权威。
因此,2014年下半年股市上涨,就是对法制与创新时代的信心,对深化改革前景的预期!
本轮大行情,从初期来看,股市炒作的不是未来若干年中国经济增速会有多高,而是决策层的改革政策会有多超预期!
这种市场预期充满了激情、梦想、期待。这一政 治期盼,同样体现在中国的沪深股市,更是充满了激情与活力,从这个角度,沪深股市上涨的情绪与政 治期盼是一致的——决策层每抛出一个涉及改革的新政策,都会成为推动行情主流板块炒作、重估的“起搏器”;
中纪委每掀翻一个大老虎,都会成为强化市场对决策层改革决心和意志的“信号灯”;
而沪深股市行情,也就再次成为国人对决策层改革决心、意志、手腕的“表决器”!
如果说作为改革元年的2014年,是中国全面改革的第一阶段(改革激情期),充满了激情、梦想、期待,那么2015年的全面改革工作将进入第二阶段(改革理性与实施期),第三个阶段应是改革的完善与反思期。
相对股市来讲,2014年下半年的行情作为第一阶段称作改革预期的激情期,2015年的股市则进入第二阶段,股市将回归理性、客观的理性期,这个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是当前的价格向价值回归,还是改革业绩体现出价值向价格靠拢。
因此,主导沪深股市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行情趋势的逻辑模式,已经不再是旧常态下“经济增速、流动性宽松”与否,而是改革政策、开放战略的预期是否亢奋。
换言之,如果你相信法制与创新时代主导的改革前景(也即相信“风”不会停),那么,买入并持有(符合决策层改革、转型、开放战略大方向的“猪”)的长期投资模式,将首次在中国“普遍性的得以实现”;
如果你相信不断推进的反腐运动,最终能够形成一套制度,进而从整体上降低中国经济,尤其是资本市场运行、磨合的成本(至少降低了腐败成本),那么,买入并持有的长期投资模式,将首次在中国“普遍性的得以实现”;
如果你相信以“一带一路”加各种国际间的“自贸区”模式,能够打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2.0时代;如果你相信以“区域规划”+各种国内版“自贸区”模式,能够激活各地方政府的转型、升级积极性与手段;那么,买入并持有的长期投资模式,将首次在中国“普遍性的得以实现”!
一、政 治风口:在法治与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对沪深股市还有更高的“战略期盼”
如果从回望的角度,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了本次大行情的重大政 治背景,那么,展望前方,在法制与创新时代对沪深股市还有哪些更高的“战略期盼”呢?
如何令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具备与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相匹配的市场影响力,应是中国金融监管者的历史使命。
从这个角度,内地俗称的“沪深股市”与这个时代使命的“新常态”显得太狭隘了,这也意味着对沪深股市行情的前景,则需要站在全球的视野来考量了!
我们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视野中重要性的提升并非偶然,而是当前世界政经格局演变下的既成事实,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发动机。中国经济的分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在增加,尤其在增量上能占到50%,国际社 会对中国的期待也在增加。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就强调:“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与此战略诉求相适应,国家战略正从传统的“相对保守”进入到“新积极主义”时代。这种积极主义显示了中国不再是既定规则的顺应者,而是新规则的制定者。
而这个过程以及新规则的制定将酝酿巨大投资机会: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化进程,无疑将增强国际资金对于中国经济以及中国市场的信心,无论是正在运行中的“沪港通”、蓄势待发的“深港通”,还是预期中的沪深股市被纳入各大海外重要指数,都将带来越来越多国际资金参与中国市场。
其实,历史上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发展,主导都在亚欧的“旧”大陆上,先在亚洲及中东,到文艺复兴期后转到欧洲,直到二战后才由“新”大陆的美国接棒主导。今后若丝路经济带重兴,并由联结亚欧大陆形成亚欧经济体系,则文明主导必将回到“旧”大陆,而美国的单边主义霸权地位亦将完全失落。
二、改革风口:唯放权换取市场化是股市业绩的基石!
从政 治角度,分析了“为什么‘要’相信在法治与创新的大时代下沪深股市会有超额收益的机会”;
接下来,我们将从另一个层面,剖析“凭什么‘能’相信法治与创新的大时代下的沪深股市会有超额收益机会”?
也即,为什么沪深股市自2014下半年以来的大幅上涨,将在未来获得充实的业绩支撑?
如前所述,法治与创新的大时代下如此宏大的改革想象空间,究竟能否得到经济基础的“填补”,而变得“可持续”呢?
对此,我们认为,决策层借助多项“放权、市场化”的举措,将 有助于中国经济在新一轮市场化大潮当中得到新增长空间,而作为市场化的“先锋”,上市公司将获得更为直接的业绩支撑。
1、经济转型战略与反腐、改革同步推进
其一,以新兴产业为纵向战略,主要靠市场机制、打破垄断、放开市场,引入民企经济。
其二,以自贸区(经济圈)为横向战略,主要靠政府主导,通过与国际接轨的政策,尤其是超过现有发达的国家机制,吸引外资、外企,令世界融入中国。
到了2014年,决策层统筹内外两个市场的谋略与眼光更加娴熟,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赢得了以“一带一路+自贸区”为代表的新增长空间;
统筹而言,我们基于看好改革,而看好经济,进而看好行情的逻辑线索是——
反腐的目的是为推进改革;
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放权、市场化;
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不再是资源而是制度;
而上市公司将首先从制度变革当中获得红利!
因此,我们愿意相信,沪深股市自2014下半年以来的大幅上涨,将在未来获得充实的业绩支撑!
2、反腐背后的经济考量
我们要强调的是,中国当前改革的最大障碍,表面上看,是各种形式的腐败(背后纠结着庞大的非法既得利益,盘踞在传统经济结构当中,阻碍,乃至反对改革的推进);但从本质上说,是传统既得利益模式迟迟没能被“革新”,旧有模式僵化形成的旧体制、潜规则,已经形成了腐败的温床。
割除这种“制度性腐败”唯一的有效手段,只能是靠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即通过制度改革来用新制度保障新经济,通过权力下放给市场,让市场激活经济元素的新组织结构令中国经济升级!
而在国家领导推动的反腐大业,就是要破除这种“制度性腐败”!
也只有在破除这种“制度性腐败”之后,新经济的嫩芽才能够重新生长!
为什么党中央要高调推行自贸区?
就是因为自贸区的核心要义之一是负面清单,就是藉此迫使“现管”们撒手,或者根本无处“下手”!
为什么决策层反复强调新兴产业要突出民资的参与?国有垄断行业要推进“混改”?铁道部改组成铁路总公司?
不就是要借此发挥民营经济的活力,减少政府干预,从而给予市场经济更多的成长空间吗!?
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党中央在抛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后,要将自贸区建设从国务院层面,直接拔擢到党中央层面,由最高决策层将此与“一带一路”战略统筹推进!
其要义就在于,新决策层就是在反腐“大运动”当中,凝聚起推进改革、破除阻碍的热情和预期,为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蹚开一条路”!
3、“中高速增长”的战略底牌和制度框架!
我们认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无非两个层面——
对内,消除“体制产能”,也即“计划经济所遗传、近年来又被强化了的政府过度亢奋的管制欲望与审批权力”,要点就是再次切分清楚“政府与市场的权利边界”,让市场有更多的“体制内成长空间”,以此观之,新兴产业是“唐僧肉”,自贸区,准确的说,减少政府管制的“新经济政策”、尤其是负面清单模式是“分割刀”;
对外,倾销“实体产能”,要为在“重商主义”政策下,被廉价的资本、劳动力与能源、原材料“宠坏”了的生产能力找到出路,核心是中国要与列强重划“工业革 命”之后逐渐僵化的全球经济势力范围,与此相对应,中国也就必须同步提升军力与文化这软硬两手增加谈判和博弈的筹码!
铲除制度性腐败、减少政府度干预,让各种所有制资本在充分的市场竞争当中,迸发出更多的活力,借此发掘更大的市场空间!
而这就是未来30年中国经济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战略底牌和制度框架!
也得益于此,中国的上市公司能够率先从中获益,得到业绩的可持续增长空间!
惟其如此,沪深股市此前的上涨,能够最终依靠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得到“填权”,未来沪深股市行情的大格局,将“较低的价值(估值)向较高的价格靠拢”,也即我们所谓的“唯放权换取市场化是股市业绩的基石”!
三、国策风口:两代领导人治国策略差异,催生蓝筹大行情
上面回答了法治与创新的大时代下的沪深股市为什么能涨,但为什么起涨于2014年下半年呢?
有人说,这轮行情的起点,是从2013年下半年从创业板开始的,2014年下半年的蓝筹行情,只是风水轮流转。牛市,究竟从什么时开始的,都已无所谓了,但搞清楚从创业板到蓝筹转变的背景及根源才是最重要的,它可以回答:2015年蓝筹股还能飞的更高吗?风水还能轮流到创业板吗?
我们认为,此轮蓝筹行情的发起不是简单的风水轮流转,而是有着深刻的宏观政策背景。
我们需要回答,本届政府对于传统消产能的态度和策略与上届政府有何较大不同?
本届政府为全面深化改革对国企采取混合所有制与本次蓝筹行情究竟在下一盘怎样的战略大棋?
首先必须搞清楚的是,评判一个板块炒作的持续时间有多长,主要看它与中央政府的经济战略大布局是否一致,则政策面的风口方会持续吹向这个板块,并以此为前提,板块基本面哪怕现在差些,未来也可改善支持其价格的合理性。
我们的结论是,“一带一路”主题是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国际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具备长期战略性价值;而券商板块属于金融开放下制度溢价令其基本面持续改善的板块,同样也具备历史性投资价值。
1、消产能“变堵为疏”催生蓝筹行情
为什么2014年下半年蓝筹股突然崛起?在我们看来,估值低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其主要助推因素是国家对待过剩产能的态度和策略相比此前出现了重大转变,即对传统过剩产能“变堵为疏”。
此前的政策导向多为“堵”,即硬性减产能,但由于传统过剩产能的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很高,极易引发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压力持续增大,而不得不阶段性强化稳增长(所谓刺激经济),从而令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延缓经济结构调整,影响中国经济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也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调结构战略,一再受到牵制。
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决策层体现了以往不同的思路,即将国内过剩产能输出国门、输入国外,如与别国建高铁、铁路项目,这一思路通过“一带一路”已提升到中国全球战略层面,有利中国在全球资源市场的配置。由简单的去产能做减法,到如今向外输出产能,虽然不是重蹈覆辙做加法,但这有利缓解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拓宽了传统过剩产能转型的时间与空间。
这一思路令股票市场的传统板块有了价值重估的可能,铁路、基建、核电、钢铁等传统板块的上涨,还有自贸区,这些都是依托国家大的经济战略在策略上的不同阶段重心、操作方式不同,而引发对市场预期的影响。因此,在国家大的经济战略的烘托下,以传统产业为代表的蓝筹板块,特别是“一带一路”概念股仍将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2、估值再平衡后创业板有机会
那么,风水还能轮流到创业板吗?这取决于沪深股市市场的估值再平衡何时完成。所谓估值再平衡,是指蓝筹股的估值修复和创业板等中小盘股的估值回归,当二者估值达至一定程度的平衡,“二八分化”的现象将会缓解,蓝筹股与创业板等中小盘股可能会体现出同向运动,而不是跷跷板效应。
中国经济转型虽然是以新兴产业作为核心价值,但蓝筹相对估值,已十分偏低,而新兴产业概念,经过2013至2014上半年,均已过50-80倍,而大部分蓝筹平均不足十倍。这说明市场存在较大的估值再平衡的空间。
大量的创业板,中小板股票上涨了几倍,甚至十倍,创出历史新高。这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由于过去两年市场的主线是经济转型,市场的逻辑是回避代表过去的权重股,从小市值的成长性公司中去寻找未来的牛股。但经过2014年对于传统消产能态度的矫正,市场对于经济转型的认识趋于理性,这种理性既体现在对传统产业过度抛弃态度的矫正,也体现在对新兴产业过度追捧态度的矫正,也就是目前市场的估值再平衡现象。
在我们看来,并不是新兴产业不再具备投资价值,从经济转型的前景看,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价值还在新兴产业,只是目前因为估值过高而缺乏了中短期的投机价值,而从长远来看,只要新兴产业的泡沫挤到合理位置,它们仍然具有长远的投资价值,风水迟早也会转到创业板身上。
3、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之嫌,需要推高国企估值
最后,全面深入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的推进,需要通过证券市场提高估值,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国有资产在一个更高的估值水平上进行重组,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之嫌。以国企为代表的蓝筹应是国企改革的重心,要想顺利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要国有资产标的一个好的价格,而显而易见,证券市场对国企股份的标价在国资重组过程中具备重要的比价效应,只有在一个更高的估值水平上进行重组整合,才能将国企改革的效益最大化。
当前国企改革的背景与1999年朱镕基总理时代的国企改革背景十分相像,都需要证券市场提供一个更高的标价,以便于国企改革的有效推进。1997年在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上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三年目标”,此后国有企业改制力度陡然加强,最大的特征就是“国退民进”,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开始获准进入原先的限制性行业。但在“5·19”之前,由于股市持续低迷,不利于国企改革的推进,后来政府频吹暖风,发动了著名的“5·19”行情,此后国企改革顺利推进,大批国企改制上市。
此轮行情发动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只有证券市场持续上涨,为国有企业提供一个更高的标价,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才能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之嫌。
从国家消产能的角度和国企改革的角度,可以说明国家宏观政策的变迁才是此轮蓝筹行情的主推手!我们反对一点:用降息说明创业板转向蓝筹的依据,没有说服力。因为本轮行情的第一波,早在央行降息前,就是银行、钢铁等蓝筹板块,降息只能证明市场的推动力加大了,不能说明资金在板块中的选择。
总之,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加之,中国改革的推动力来自自上而下,股市热点始终会紧随,从2014年来讲,有关经济圈、一带一路、自贸区的相关政策出台的频率远高过七大新兴产业,在政策导向发生倾斜,在估值水平出现很大落差下,新入市主力资金选择蓝筹,正体现了他们的过人之处!由于一带一路与对过剩产能由堵变疏,所以2015年一季度行情的热点仍在一、二线蓝筹,上升空间仍可观。包括:银行、保险、券商、地产、钢铁等,将随着一季度流动性更为充沛,将迎来第三波上涨。
四、经济风口:股价脱离了基本面?肖钢为什么要讲这番话!
2014年行情上涨为许多人所不理解,是因为经济如此糟糕,股市上涨与基本面不符?
那么,什么叫相符呢?等到中国经济转型成功,见到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才叫相符?
金融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对未来的预期市场,经济数据是对已发生过的状况统计,它只能证实、不能预判!中央政府之所以要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组织社 会资源实现更好的经济目标(数据)。
1、看待股市与基本面是否相符,应该朝前看!
证监会主席肖钢在去年12月25日发表讲话称,当前资本市场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未来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和结构上的调整,将极大改善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很显然,肖钢看待资本市场的眼光已经投射到未来经济发展上,而不是以现在的基本面来看待资本市场。所谓难得的历史机遇,就是看到了经济结构调整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对于股市价值的动态提升,进而牵引价值向已经上涨的价格靠拢。
评判股市上涨与基本面是否相符,实际上是一个信心选择的问题,即你是否相信中国经济在国家领导人的领导下实现结构转型的成功,如果你坚信这一点,那么,你就对股市建立了信心,所谓股市是否脱离了基本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因为,即使目前股市上涨脱离了基本面,但是,在相信中国经济能够转型成功的基础上,未来基本面的向好也会填充目前高估的股价,令股价与基本面相匹配,而不必等到中国经济转型成功,见到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才叫相符!
我们认为,股市上涨与基本面是否相符,取决于你是看到了现在的基本面,还是未来的基本面。换言之,究竟是当前的价格向价值回归,还是改革业绩体现出价值向价格靠拢。这实际上是一个信心选择的问题,如果你相信党中央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经济结构转型,那么,未来的资本市场必定是价值向价格靠拢!
2、对法治与创新的大时代背景下信心决定即期价值向预期价格靠拢让我们探讨一个理论问题。价格与价值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
诚然,价格必然回归价值是客观规律,但是回归的形式却有多种。一种是,价格向价值回归,即价格上涨脱离了基本面,而基本面的长期趋势是向下的,这终会造成价格向价值回归,上涨不可持续,即以价格泡沫的破灭而告终;另一种是,价值向价格靠拢,即价格上涨走在了基本面的前面,但基本面的长期趋势是向上的,这会形成价值向价格靠拢的局面,即价格泡沫得到基本面的填充。
我们不能用静态的视角,而应该用动态的视角来看到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价格与价值的运行轨迹不是平行线,在某个时点上会体现出价格向价值的回归,或者价值向价格的靠拢,但是,不论是回归还是靠拢,都不是体现出刻舟求剑式的静态形式,而是动态的,即虽然当前价格与价值不符,但是随着价值的提升,也会体现出价值向价格的靠拢,而不是价格向价值的静态回归。
我们只知道,价格迟早是要回归基本面(价值)的,但殊不知,价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虽然短期价格上涨与当前的基本面不符,但是,如果未来基本面持续向好,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价值向已经上涨的价格靠拢,这也是价格回归基本面(价值)的一种形式。
将时间拉长了看,将视角拉高到对国家领导人的信心上,股市上涨是否脱离了基本面就不再是个问题了!
五、资金风口:还有30万亿资金要进股市!
有了上涨的逻辑与理由,没有资金的参与与推动是不行的。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在中国经济进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际,提高中国民居收入已写入十八大,法治与创新的大时代必将出现中国深入化改革的第二次收入分配大潮,居民家庭资产的再配置已是大势所趋,而这个配置的格局将是降低房产与储蓄,增大包括股票在内的权益资产。
1、30万亿的储蓄资金“大搬家”
据统计,当前中国城镇家庭资产70%表现在房地产上,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及现金仍是家庭资产的主要形式。股票、基金、保险和政府债券的比例相对较低。
我们认为,中国城镇家庭资产在近五年中已经过两次变迁,目前正在发现第三次变迁。随着2012年展开的购房限购,家庭资产的配置已由高速增长的房产资产,向固定收益理财资产转移,这也是这两年来,理财产品“理”出现了影子银行、P2P网站每10家就有一家“跑路”,但随着2014年下半年,居民家庭资产开始转向股权配置,成就了股市单日万亿成交金额。
我们认为,在未来二到三年,居民家庭资产中股票的配置将由2012年的3%上升到6-8%,这意味着,随着注册制推行,至少还有30万亿的储蓄资金还将流入股市。
历史上任何一次牛市都来自于增量资金的推动,而绝对不是存量资金的内部博弈。那么这一轮牛市的增量资金来自于哪里呢?我们认为是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的重新配置。截止2012年,中国家庭资产中股票的配置只有3%,而美国是将近30%,台湾18%,澳大利亚15%。然而,过去几年随着各种针对房地产的政策出台,大量的供给,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超额收益时代已经过去。而伴随着理财市场收益率的下滑,股票市场收益率的提高,权益资产的风险溢价在降低,使得银行储蓄搬家到股票市场是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从与国际市场对比来讲,居民资产再配置与代际传承是这个时代的必然要求,中国居民家庭房地产的配置要占总资产的63%,而美国居民家庭只占不足30%。同时,中国居民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过低,只有2%左右,美国居民家庭则要占到20%。
中国投资者目前投资渠道有限,约有22万亿美元资产存在银行里,尽管沪深股市市场凭借5万亿美元(约31万亿元人民币)市值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但也只占22万亿美元的一小部分。而美国银行储蓄资产和股票市值的比约为1:1,中国投资者的财富配置将来肯定也会平衡过来,配置在股票市场的资金也许会慢慢变成10万亿美元。未来5至10年里即便存量不变,中国资本从间接投资到直接投资转变的长期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
2、降息仅盘活间接融资的观点显狭隘
为什么我们没有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分析2015年股市的资金面,而是从家庭资产再配置的角度来展望未来股市趋势,就是为了跳开中短期流动性波动的圈圈,从更长的视角来看待本轮行情未来的走势。
同样对于央行降息,我们也有不同的看待视角。有人说央行降息的本意并非是让资金流入股市,而是流入实体经济,而此次央行降息后股市大涨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未来央行降息的可能性。我们认为此种看法,结论或许正确,但是推导逻辑未免显得过于狭隘。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讲,央行降息未必仅仅是为了盘活间接融资,而是从更大的角度上,令资金融通更多依赖直接融资而非间接融资,股市大涨有利于直接融资的盘活,而注册制的推出的紧迫性更是揭开了决策层希望通过扩大直接融资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谜底,即降息引发股市大涨是在决策层考量的盘活融资的范围之内的,并没有脱离管理层的初衷。
对于降息周期,我们对于2014年11月21日的降息开启降息周期的看法持观望态度,并坚持认为中国经济总的大趋势仍然是去杠杆。2014年11月21日的降息仍是针对“融资难”与“融资贵”问题,是在此前调控政策未达政府预期效果,经济下行压力不见减轻的情况,被逼出来的并在时间上超市场预期的降息政策。
本次央行先降息,而不是先降准,表明央行货币政策由数量转向价格调整思路出现与以往不同的变化,从中也透露出政府对经济的担忧与希望振兴经济的迫切心态。但我们认为,采用价格工具实施下调,并不代表央行对货币数量型扩张的认同,盘活存量的指导方针仍没有太大变化。这才是央行在发布降息后,仍在强调央行货币政策如何如何没有变化的原因。
通过价格工具调降资金成本,央行仍会坚持在货币总供给增长速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向调节资金结构规模。有关市场预期央行下一步将下调存款准备金,从而扩大信贷规模,我们持观望态度。
3、本轮行情未来的流动性前景相当广阔
我们认为,此轮行情的政 治目的之一,是把银行为代表的国家信用转为全社 会承担,而承担的平台就是包括沪深股市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如此既实现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又控制了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而央行才不会被经济波动所困,只需管好基准利率,融资的问题交给社 会融资,而不仅限于银行的信贷融资。
正因为这个大的历史背景,我们才把视角拉升到整个社 会家庭资产再配置的角度来看待本轮行情,美国银行储蓄资产和股票市值的比约为1:1,而目前中国银行储蓄资产和股票市值的比约为4:1,按照这个趋势,配置在股票市场的资金也许会慢慢变成10万亿美元,除去现有的沪深股市30万亿人民币的市值,即还将有30万亿人民币的新增资金入市,可见本轮行情未来的流动性前景有多么广阔。
六、投资策略:沿着国家大战略看投资机会
根据上面的分析,就大的投资“方略”而言,我们给出两个不同阶段的“标准”——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首先,在未来五到十年的龙头板块会是“长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指在目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以国家安全和军工为代表的一个中心。随着美国重返亚太,国际局势进入了非常显著的战略震荡期,这是冷战结束后少有的(也是我们上文所谓中国要与列强“重划经济势力范围”的必然反弹)
两个基本点:第一是制度红利(自贸区模式改革必然带来的变化),可以看五到十年的长线龙头板块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以国家安全和军工行业为中心,以制度红利和大农业农村为两个基本点”。
其次,在2015和2016年的龙头板块也会是“中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蓝筹股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是金融地产,另外一个是传统周期蓝筹,或者叫旧经济周期股(也即所谓决策层经济改革所可能带来的“经济转型”成果)。
之所以有这样的布局,皆是因为,我们认为——
中国宏观政策的走向,决定了有没有风,即该不该炒股。
接下来,要解决的是,炒什么或买什么?
对此,我们认为,宏观政策会吹风,吹的方向,就是要让社 会资源流动的方向,在这个方向风口下的猪,也能飞起,无论多大的盘子!
2、纵横战略“风口”下会飞的都是“大猪”
那么,我们为何看重这两大“纵横战略”,并以此作为支撑本“对沪深股市中长期乐观”的经济依据呢?
我们认为,新兴产业的推出,给民间资本指明了出路;
自贸区的实践,理清了政府等各级权力机构该如何“服务”新经济;
而“一带一路”的抛出,则为中国传统竞争优势(当然是以国企、国有资本为代表的“一大批”)找到了“新大陆”……
随着困顿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任督二脉”的逐渐打通,中国经济也正在进入其“新周期、新常态”,而经济的“安全着陆”,不仅为沪深股市行情增加了“经济层面的安全边际”,也为行情的发展梳理出“领涨板块”(或曰各种“风口”)——
这就是“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国际战略的国策,所以我们见到以基建、铁路、核电为代表的板块之所以上涨,就是因为处在这一政策的风口下。
确切说“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吹向世界的风口,而且是沪深股市市场长期持续的风口。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也在全面实施新型“纵横战略”,这也风口,我们称为主题风口——
其一,以七大新兴产业为点的纵向风口,主要靠市场机制、打破垄断、放开市场,引入民企经济。
其二,以经济圈与自贸区为面的横向风口。主要靠政府主导,通过与国际接轨的政策,尤其是超过现有发达的国家(际)机制,吸引外资、外企,令世界融(走)入中国。
我们认为,上述战略安排,实际上就是明确了未来“政策风”会吹向哪些地方——
通过以圈带点,实施纵横战略,谋经济再平衡;
纵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升级经济元素的效率;
横看,通过经济圈的发展平衡中国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强化经济圈综合要素的辐射面。
总结而言,就是——
国际风口,以“一带一路”消化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
主题风口,以自贸区实施制度开放、以高新技术促进效率经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转向平稳与筑底阶段,也将整体推动股市行情的纵深!
这是法治与创新的大时代带给股市最大的战略机遇!
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大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