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13年的改革,2014年的步步为营,新华保险如今已经重新进入了上升的快车道,160%的增速也使得的投资者的信心大振,给同行业的其他保险公司树了一个标杆。
回顾过去,新华保险的创新改革之路并非坦途,也是困难重重,但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稳,源于公司特殊的股本结构和管理制度。作为寿险公司的新华保险,其强大的核心凝聚力,在于持续的创新力+优质的强势股东组合。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使得公司形成了一股向心力,共同应对一切困难,无论是行业的发展还是形势的研判,都精准到位,执行严谨,因此为新华保险转型后的稳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新华保险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稳步发展,从以下方面得到提升。
承保端最坏时点已过,投资端收益率提升显著
2013年,因为转型,公司承保业务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前1-9月保费收入负增长,以致市场对新华看法偏空。如今,得益于公司费改产品率先推出以及市场渠道重焕活力,销售颓势已经扭转,第四季度保费收入狂奔逆袭。2014年1-4月,保费同比增长44%。
投资端上,新华资产结构调整动力十足,投资收益率提升显著。此前受制于偿付能力充足率,公司投资渠道相对较少,以致收益率长期低于同行。近年来随着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和监管要求有所降低,新华在投资资产结构调整上动作较大,积极布局非标和不动产等高收益品种,投资收益率提升较为明显。
拟布局养老和健康产业,布局新一轮高增长
近期,公司发布2014-2016年战略规划,提出“以客户为中心,抓住城镇化和老龄化两大历史机遇,坚持现有业务持续稳定增长、坚持变革创新、坚持价值和回归保险本原,力争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以全方位寿险业务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集团”。
作为战略明细,公司披露,拟融资约200亿元,充实资本金、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并积极布局养老和健康产业。我们认为,如果融资顺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不仅可以支撑现有业务进一步快速增长,而且切入到市场空间巨大的养老和健康产业,推动公司进入新一轮增长轨道。
估值水平已处于历史低点,高成长溢价荡然无存
由于高增长与小盘溢价,新华保险上市之初较于同行享有20%-50%的估值溢价,其估值水平在2012年4-6月份达到高峰,内含价值倍数(P/EV)接近2。随后股债双杀,估值水平于2012年12月初达到阶段性低点。2013年2月份以来,新华估值水平更是一路走低。
我们认为,公司作为纯寿险标的,最为受益行业改善,估值水平应当高于同行,且公司总市值和流通市值最小。
寿险行业重新站在向上大周期起点
保费恢复性增长&业务结构优化
保险产品是一种长期消费品,随着收入水平和保障意识的提升,保费增长具有一定连续性和稳定性。自上世纪80年代保险业复业以来,由于基数低,保费收入长期呈高增长态势,至2010年平均约2倍于名义GDP增速。尽管2011年因银保收紧导致全行业首次出现负增长,以致看衰之声自此不时出现,但我们认为保险行业的自然增长属性会使得行业重新回到增长的轨道上。而且,我们认为,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大额赔付期远未到来的中国保险业仍有很长时间的甜蜜期。
面对银保收缩的压力,保险公司开始在渠道多元化上积极应对。首先是加大个险销售力度,各保险公司开始更加注重保险营销员队伍的建设和扩大,在人员招募和留存上推出更多有吸引力的政策。其次是大力拓展电话和互联网等新型营销渠道,自建电子商务公司或与淘宝等互联网公司合作在业内已经蔚然成风。另外,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延迟退休计划、个税递延型寿险等背景和政策预期,也令保险业的外部环境正在改善。
在诸多因素作用下,保险行业保费2012年来逐步回升,2012和2013年增速分别为4%和8%,2014Q1,寿险总保费更是同比增长44%。
更为重要的是,保费结构显著优化。一方面,个险占比提升,银保占比下降;另一方面,期缴率持续上升,5年期以上的保单占新保单的比重持续上升。
受益优先股和大类资产比例监管,投资收益率有望持续提升至于6.35%
2012年底以来,保险投资端深刻变化正在发生,投资束缚基本放开、高收益品种层出不穷。1)投资范围大幅拓宽,新增股指期货、金融衍生产品、海外投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等等。2)大类资产比例监管政策出台。2014年2月,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规定权益类资产、不动产类资产、其他金融资产、境外投资的账面余额占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监管比例分别不高于30%、30%、25%、15%。3)优先股出台在即,我们预计股息率6-9%,存量规模大,是保险等机构投资者极佳配置标的。4)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全社会利率水平将维持高位,利好保险固息类收入。
在上述利好因素作用下,保险投资出现积极变化:
一是资产配置结构不断优化,呈现“一降二快三多”的局面。“一降”,是指债券和银行存款稳中有降,2013年末占比为72.8%,与2012年的78.8%、2011年的79%相比,下降态势明显;“两快”,是指高收益企业债投资和另类投资增长较快,2013年末企业债同比增长26%,股权同比增长87%,不动产同比增长90%,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同比增长109%;“三多”,是指配置结构更加多元,长久期资产更多,创新产品更多。
二是投资收益率创四年来最好水平。在2013年股市债市双双下跌的形势下,2013年保险资金运用累计收益3658亿元,比2012年增加1573亿元,增长75.4%;从投资收益率看,2013年末投资收益率为5.04%,比2012年增加1.69个百分点,创4年来最好水平,2014年一季度进一步提升至约5.1%。
我们认为,投资收益率的回升还仅仅是个开始,一方面,由于保险资产配置的长周期,利率水平的高企反映到投资收益率上存在一定滞后效应,另一方面,资产结构的调整才刚刚开始,高收益资产的配置空间较大。综合来看,保险投资收益率的提升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未来5年内有望上升至6.35%,全面提升内含价值30%以上,详情可参见《为什么优先股是保险业价值重估的利器?》。
新华保险具备做大做强的关键资源能力
从过往十余年经验来看,在市场集中度不断下滑背景下,新华的市场份额之所以能够逆势而上,根本在于拥有强大的核心资源能力,这种能力既是过往成功的源头,也是未来做大做强的保证。
持续创新能力突出,精准踩点寿险业发展趋势,为公司发展插上隐性翅膀
在引入中央汇金之前,新华保险的股东背景并不突出,且出现内部人控制遭遇资金挪用现象,但这并未阻止公司保费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成为国内第四大寿险企业(一度第三大)的成长轨迹。纵观新华的发展史,精准踩点寿险业发展趋势是其最大亮点,背后所蕴含的是公司持续的创新能力。
我国寿险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个重要发展时期:1)1992年友邦保险引入保险代理人制度,开启了个险时代;2)1999年传统寿险预定费率一刀切式定格在2.5%之后,分红险快速崛起;3)2000年左右,银保渠道快速崛起。目前,正在经历第四个重要时期,即2013年8月费率改革后,保障型产品需求大增,成为各保险公司争夺的焦点。
沿着这一脉络,新华保险的精准踩点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一览无遗,银保和分红险成为公司的重要标签:
\
大举进军银保,保费增长的利器
我国银行保险起源于1995年,在短短的近20年时间里为保险业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新华保险2000年率先在银保渠道上发力,成为首家进入银保渠道的寿险企业,展现出优秀的创新能力,用了几年的时间,其银保渠道销售就占据其业务的大半江山。
新华保险在银保渠道上也可谓创新不断:
1)与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签订总对总的战略合作协议,提高合作层次;
2)为各银行提供具有特色及市场竞争力的保额分红系列产品,甚至为部分银行提供独家代理销售的专属产品;
3)为银行员工提供有关产品特征和销售技巧的培训课程,为银行人员提供实时服务支持;
4)加强建设具备网点公关沟通能力、培训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技能的高素质精英团队的建设。新华人寿银行保险客户经理队伍在业内率先推行了银行保险理财规划师(BFP)资格认证制度,提高了队伍专业水平。
新华在银保渠道的深耕细作获得了良好的回报。尽管覆盖银行网点数量只有约1.5万家,但每家网点实现的平均保费收入高达356万元,远远高于同行。
聚焦分红险,分享行业最大险种成长盛筵
2000年以后,分红险因预定收益率相对灵活、兼具投资分红和保险保障的双重功能成为寿险领域的主导产品。按原保险保费收入计算,分红险保费收入占寿险行业保费收入的比重快速提升,至2011年已占据寿险市场约八成份额。
新华保险抓住分红险快速做大的契机,集中资源全力打造。多年来,分红险一直占据新华总保费收入的9成左右。即便近年来保障型产品占比上升,但分红险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13年分红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803.77亿元,占整体保险业务收入的77.6%,是四大上市险企中最高的。新华人寿从一开始就选择在分红险市场精耕细作展现了非凡的战略眼光。
保额分红,容易形成资金沉淀
即便是同样的分红险,新华保险也在分红模式上进行创新。与国内多数大型保险公司所销售分红产品采取“现金分红”的方式不同,新华的分红险以“保额分红”方式为主。“保额分红”较“现金分红”的优势在于:
1)保额分红容易形成长期资金沉淀,降低现金流压力,提升投资收益率。“现金分红”要求保险公司将红利以现金形式分配给投保人,其结果是减少投资资产,使这部分资金不能被保险公司有效利用,每年的红利支付也会构成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压力,从而降低保险公司对长期资产的投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总的投资效益,最终影响投保人获得的红利。“保额分红”以增加保险额度为分红方式,无需保险公司进行现金支付,降低了保险公司红利管理成本,并可将更多现金留存在保险资金内进行投资,使保险公司和投保人获得更高的收益。
2)从保障的角度来看,“保额分红”是以保额为基础进行分红,采用复利递增的方式将当期红利增加到保单的现有保额之上,使投保人在保障期内无需核保、申请增加保额便可满足其不断增长的保障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通货膨胀可能导致的保障贬值,这对于保单持有人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也有助于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率先推出费改新产品,助力保费逆袭
2013年8月,保监会发布《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产品定价权交给市场与保险公司,标志着持续14年之久的定价利率2.5%上限时代的终结。
政策出台后,新华保险快速推出费改后第一款产品—惠福宝两全保险,这是四大上市险企自费改一个半月多以来首推的新产品,也是新华保险第二款资产导向型产品, 该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热捧,仅在国庆期间,“惠福宝”就在全国狂揽近8亿元保费。
成功推出费改产品后,新华保险的月平均保费不断攀升,一举扭转2013年前9个月保费下滑的颓势,通过10月、11月和12月单月同比43%、85%和51%的强劲增长,全年实现总保费增长6%,仅次于平安寿险。
丰富的寿险产品线
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风险保障需求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是不断演变的,不同的保障需求将相继出现。年轻人的保障重点是收入保障,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重点将转移到退休资金的积累和确保投资回报。进入老年和退休年龄,将更多是防范个人储蓄难以承担长寿所需费用的风险、为长期护理需求提供资金。
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新华保险深入研究人生不同阶段的保障需求,遵循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原则,拓展健康和养老产业等新领域,建立了完善的产品体系,涵盖普通型保险产品和新型人身保险产品,充分满足人生各个阶段对于意外风险防范、健康、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家庭理财等方面的需求。
高产的营销机构及获客能力
新华保险销售执行能力强,机构网点产能优于同业。截至2013 年末,新华的网点数量约为1,636 个(其中家省级分公司、246家地市级中心支公司、550家支公司、774家营销服务部及21家营业部),和公司保费规模相近的太保寿险相比,新华的分支机构数量更少,但新华2013年机构月度网均保费收入达到528万元,太保寿险则240万元,即便拥有高效产能的平安寿险,也仅比新华略多10万元左右。
获客能力也较为突出。尽管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数量绝对量在四家上市险企最低,但客户数复合增速新华最高。截至2013年末,公司个人客户达2980万人,机构客户达62万户,2008-2013年复合增速看,分别是19%和24%,高于平安寿险和太保寿险。
混合所有制结构下深厚的大股东背景
2008年,汇金公司入主,新华迎来了汇金时代。以此为据,四家上市保险公司中,新华的股东背景无疑最为深厚。汇金直接或者间接控股参股的金融机构包括六家商业银行(国开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工商银行)、七家证券公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中投证券、中信建投、中金、银河证券、宏源证券以及光大证券)、三家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以及新华保险)。
强大的股东背景为公司后续发展做好了积极铺垫。新华保险作为汇金旗下唯一的寿险业务平台,可以便利地获得汇金的银行资源,在银保渠道上保持一定的资源优势。尤其是银保政策再度收紧后,汇金在银行领域的资源或可令新华所受冲击大为降低。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证券公司获得保险代销牌照,新华保险很有潜力开辟一条不同于个险销售渠道和银保渠道新的保险销售道路。
新华保险的股权结构也颇具看点,或称为保险领域混合所有制的标杆。1)现有股东中,既有代表央企的中央汇金、代表地方央企的宝钢集团,也有代表民营资本的世纪金源、华泽集团以及代表外资的瑞士再保险和野村证券,各方股东形成多种所有制混合体。2)汇金公司相对控股,其他股东形成一定制衡,对新华保险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和其他几家上市保险企业要么绝对控股一家独大,要么分散的股权结构相比,新华保险相对均衡的股东结构不仅能够获得大股东资源上的支持、加强了公司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而且能保持更大的灵活性,方便企业在产权结构、管理模式以及经营方式上不断创新。目前董事会14个席位中,来自汇金提名的5个。
补充偿付能力充足率后的发展势能
新华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08到2010年都只有30%左右,严重低于100%的最低监管水平,属于偿付能力不足类公司。按照证监会发布的相关规定,新华保险在分支机构设立和投资渠道范围的严格限制。导致的结果是保费增长受到一定限制、投资收益率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上市之前的定向增资以及IPO融资,新华偿付能力充足率得到大幅提升。至2013年末,偿付能力充足率170%,但仍处于四家寿险之末。根据规划,公司拟通过次级债、增发新股等方式募集资金约200亿元。如果顺利完成募资,将对公司承保和投资产生积极影响。
承保端最坏时点已过,投资端收益率提升显著
银保渠道的收紧、偿付能力充足率要求的严格执行,令新华保险在分红险和银保两大核心业务上蛰伏,以致2011-2013年间公司保费增速放缓,资本市场对公司业务产生一定怀疑。2013年是公司战略转型的关键一年,随着险种更趋合理、业务结构更趋优化,投资收益率明显提升,公司最坏时期已经过去。
承保端:转型价值增长成效显著
从险种上看,分红险占比下降,传统寿险大幅提升
2013年前1-9月,新华保险承保业务遭遇空前压力,在行业逐渐回暖背景下,四家上市公司中,唯独新华,无论新契约保费和总保费均出现同比较大幅度下滑。
下滑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引入新的价值考核体系,注重推广期缴和保障型产品,以致各分公司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甚至部分分公司的主打产品转向高价值健康险产品,但此类产品难以支撑公司的规模体量。到业务员层面则反映为佣金收入不足,使得销售人力出现一定下滑。二是公司上半年董事会换届,一系列组织架构调整随之展开,因而对销售业务的筹划、准备和推广工作,一时难以充分顾及。
经过半年多的储备,适逢保监会推出传统险费率改革政策,新华保险于2013年第四季度扭转销售颓势,不仅总保费实现了6%的正增长,而且保费结构也大为优化。一方面,传统寿险销售规模大增,全年销售收入143.51亿元,较2012年增长16倍,占总保费的比重由上年的不足1%跃升至14%。另一方面,健康险亦较上年大幅增长32%,占总保费的比重由上年的6%提升至7.4%。受此影响,公司长期过度倚重的分红险占比由上年的92%下降至78%,各保险产品发展态势更为均衡。
从渠道上看,个险逼近银保
2011年银保渠道收紧以来,各保险公司纷纷作出向个险转型的业务规划。新华保险是四家上市保险公司中对银保倚重最高的一家,转型的压力亦最为艰巨。数据显示,2010年银保对新华的保费贡献高达67%,在转型的推动下,2011-2013年呈逐年下降态势,占比分别为60%、53%和52%。而个险业务占比则呈逐年上升态势,2010-2013年分别为31%、38%、44%和46%,与银保的差距不断拉近。
我们认为,随着新华融资成功后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以及银保渠道的再度收紧,其个险业务的保费贡献将进一步提升。事实上,与同行相比,新华个险提升的空间依然巨大。根据各公司报告口径,2013年国寿、太保和平安个险业务占比分别为61%、61%和90%。
从缴费期限上看,期缴率有所下滑
从承保业务端上看,新华唯一的缺陷是期缴率指标近年来呈恶化态势。2013年公司个险首年期缴率为84%,银保首年期缴率为13%,均创下2008年以来新低。其原因在于保费负增长压力下,公司上下为了冲保费,加大了趸缴产品的推广力度。事实上,趸缴产品无论对于公司还是对于营销员个人都是低价值的,在保费增长压力小情况下,都愿意推广期缴型产品。2014年1-4月新华保费增速居四家公司之首,且鉴于价值增长战略的执行,我们认为期缴率有望拐头向上。
投资端:底子最薄、弹性最大
投资收益率提升是当下投资保险股的核心逻辑,新华保险弹性最大。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资产配置结构调整意愿最强。近年来保险公司投资渠道逐渐放宽,险资投资品种逐渐多。但是,对于新华保险而言,由于偿付能力充足率过低,投资范围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尽管通过上市前的定增和IPO融资使得偿付能力充足率提升至监管要求,但资产配置的束缚在投资收益率指标上还是较为明显:股票市场牛市时,股票投资受限;固息类收入提升时,非标投资受限。数据显示,2009-2013年,无论净投资收益率还是总投资收益率,新华均低于同行,没有体现出寿险公司应有的投资优势。
随着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新华在高收益品种的拓展上表现相当积极:1)降低现金、银行存款等低收益品种的占比,2013年末,现金及其等价物占总投资资产比例为3.38%,系2008年以来最低,定期存款同比下降约6个百分点至29.68%;2)提高高收益的品种的配置,如债权型投资占比提升约7个百分点(新增部分主要为是项目资产支持计划、信托计划、理财产品和债权投资计划)、长期股权投资提升从2012年起步至2013年末已占比1.7%、其他投资提升0.6个百分点至3.8%(新增部分主要是保户质押贷款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二是投资收益率的提升对利润贡献的传导机制最顺畅。由于采取保额分红模式,新华保险沉淀在体内的投资资产规模相比其总市值比例最高,以2013年末数据为例,新华为678%,而国寿为432%、太保为397%、平安为372%。由此可见,投资收益率的提升,对于新华而言弹性最大。
投资收益率的提升开始体现在财务报表上。2013年总投资收益率4.8%,较上年同期提升1.6个百分点,而2014年一季度年化总投资收益率进一步提升至5.1%。
发力健康和养老产业,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
作为转型价值增长的组成部分,新华提出战略规划拟加大健康和养老产业投资力度,并筹建养老险公司,此举契合当下保险业发展趋势,或迎来新一轮高增长。
市场需求巨大,发展速度较高
养老产业潜力巨大
中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数据,中国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已经由2001年的7.09%上升至2010年的8.29%,到2050年该比例将提高达到24.4%。
中国养老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城镇化的不断提高使得异地分居父母和子女规模也逐渐增大,因此更多的老人需要从传统的居家养老逐步向机构养老过渡。但截至2013年末,全国每百名老人只拥有1.77个养老机构床位数,即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京地区,也只有3个,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8个。同时,现有养老机构中缺少中高档机构,养老设施建设标准偏低,缺乏专业人才,无法满足中高端客户的养老需求。
中国商业养老保险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主办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构成了养老保险的三大支柱,而中国的商业养老保险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过去7年复合增速达到90%,但养老年金受托管理资产占GDP的比例只有0.44%,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
\
健康险快速快速增长
随着保障意识的提高,健康险近年来成为增长最为快速的险种之一。保监会数据显示,1999-2013年间,健康险年均复合增速为28%。而平安健康险公司2007-2017年期间更是实现保费年均复合增速103%。
专业养老保险公司是承管养老金的载体
随着老龄化的推进,养老金将日益成为重要的资金供给方。2007-2013年数据显示,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等公司在企业年金缴费、受托管理资产、投资管理资产等业务上快速增长。
寿险企业将成为健康和养老产业的积极参与者
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涉及到各个行业和各个利益主体,但寿险公司作为资金提供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能够管理和优化价值链中各方的利益,充当整合者的角色,并实现两大价值点:
1)投资养老地产、养老医疗服务等相关产业,获取丰厚投资收益。养老产业特别是长期持有和长期运营的一体化养老社区,资产回报期限较长,与保险资金期限相对匹配,而且潜在规模巨大,适合保险资金持续投入。保监会目前对保险公司投资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企业股权和投资养老不动产持积极态度,而在养老服务特别是中高端养老服务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养老地产、养老护理产业能够产生8%-12%的投资回报。
2)通过养老产业带动养老保险业务发展,形成差别化竞争优势。中高端养老社区在地理位置、医疗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在养老产业上的品牌美誉度能够促进养老保险产品的销售和保险产品的开发,例如,保险公司可以将养老社区的入住权利与保险产品的购买金额相联系,保险公司也可以将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支付转化为养老社区的服务,还可以涉及养老护理险等新型产品。
自2010年保监会出台《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以来,不少手握巨资的保险公司已提前布局养老地产项目建设。
新华保险将积极介入养老和健康产业
根据2014-2016年战略规划,新华提出:1)拟将北京养老住区模式向其他地区拓展;2)健康管理中心未来三年内实现重点市场布局,五年内实现全国市场基本覆盖,辐射全国省级分公司;3)拟成立养老保险公司。
加大健康和养老产业投资力度,对于新华有以下几点意义:
1)有利于开拓中高端客户、优化客户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中高端客户是各家保险公司争夺的焦点,瑞士再保险数据表明,中高端人群对于保险产品的需求更为旺盛。由于年龄等因素,中高端客户对健康和养老服务的需求比保险产品本身更为关注。
2)养老和健康产业与寿险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产品组合,提高新业务价值利润率。我们理解,健康管理业务的开展,有利于控制理赔风险,降低综合赔付率,且健康险的业务价值率要高于分红险等传统产品。
3)加大对养老地产、养老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的投资,也有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
目前,新华保险在健康和养老产业上有所准备,入股美兆体检、健康险占总保费收入达7.36%。
综上,新华保险具有强大的核心资源能力,使得公司能够一次次精准踩点,市场份额持续做大,目前公司最坏时期已经过去,保费重新驶入高增长轨道且结构得到优化,投资收益率提升空间较大且对业绩的传导最为顺畅,在寿险业承保全面复苏、投资端收益率提升背景下,我们看好公司作为纯寿险标的的投资价值。
风险提示
同业竞争过激引发价格战、银保收紧影响超预期、融资进展未达预期等。